肉类作为日常生活中
最重要的动物性蛋白的来源
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物
很多人甚至“无肉不欢”
但是过量的食用肉类
又对人的健康以及农业生产
带来了一定的麻烦
不少企业把目光投向了人造肉
相继推出了人造肉产品
但人造肉距离被大众所接受
依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
很多人都对人造肉有许多疑惑
人造肉到底是用什么做的?
是“荤”还是“素”?
人造肉到底香不香呢?
“人造肉”其实分为两种。
第一种是素肉,是由大豆等植物蛋白加工而成,是豆制品制成的各种食品,因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质和少量脂肪,被称为健康食品,在素食主义者中非常流行,这也与我国传统的素食用的食材类似。现在我们接触到的主要都是这类人造肉。
另一种是与真正的动物肉类相似,目前,动物源“人造肉”均由动物的肌肉干细胞培育而成,即在培养基中利用动物干细胞,进行一定条件的培养,制造动物肉。理论上说,这样生产的肉能够更好地避免微生物污染以及使用抗生素,也不需要各种药物,能够更好地保障安全。但它毕竟是一种与传统不同的生产方式,生产过程中的“风险点”也跟传统生产不同。
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人造肉的身影,超市里的素鸡、素肉等豆制品,素菜馆里的各种“仿荤菜”也属于人造肉。辣条也是一类膨化豆制品,你甚至可以将人造肉认为是“辣条plus”。
不过,各种豆制品类人造肉,在营养上与真正的肉差别还是比较大的。
从食品营养上来说,自然界肉类的营养主要体现在蛋白质和脂肪上,蛋白质及其中的丰富氨基酸是人体营养所必须的。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22大类,其中有8种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,如苏氨酸、色氨酸、亮氨酸、赖氨酸等,需要从食物中获取。而肉类恰恰含有这8种氨基酸,这也是人类选择吃肉,使其成为人类进化和维持生命功能的重要原因。
跟正常肉相比,“人造肉”则是略过动物,在生物反应器中直接实现转化。肉中的主要营养物质,蛋白质、矿物质、维生素等成分二者都会有,不过在具体的组成上可能不尽相同。比如,“人造肉”集中生长的是肌肉细胞,而脂肪细胞会很少。
人造肉的生产过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,而且还可以人为地控制肉中的营养物质,在生产的过程中可用健康的ω-3脂肪酸来代替易导致高胆固醇的ω-6脂肪酸。例如,鱼类的干细胞可以用来生产欧米加3多不饱和肪脂酸,再将这种物质和实验室里培养出的猪肉相结合,可以生产出既有肥肉味道,又不会造成高血脂和冠状动脉硬化的猪肉。
人造肉售价较高
受制于当前整体销量,仍属于小众产品的人造肉未必比真肉来得便宜。从售价来看,人造肉产品的价格区间在20元至百余元不等,最贵的一款汉堡达140元。有报道称,一公斤的人造肉成本在200元,这几乎是优质进口牛肉的价格。
人造肉产品种类单一
相较于西餐消费中汉堡、香肠、鸡块等肉糜类产品,中餐烹饪方式更为复杂。在中国,不同烹调方法和不同吃法,都会选择不同的动物种类和部位,能否满足中式日常饮食需求,是人造肉走向市场,破解需求难题的关键。